IMG_20200829_225210.jpg

 

引言:

其實我會去看這本書的原因,

是因為走路上班和通勤的時候,

聽了Podcast裡的[那些你不敢跟老闆說的事]

已經忘記是第一季的哪一集有提到了,

但是聽完之後,

我就去預約附近圖書館找到了這本書

[大前研一_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]

雖然是譯本,可能在與原文上的一些理解會有些出入,

但是應該也不會差異太大吧。

其實我很少會因為誰推薦書我就去看,

只因為推薦的人是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創業家加導演,

我覺得成功的人都有共通點,

除了自律和堅持之外,就是閱讀了!

網路上也有很多人分享讀後感想,

我這裡呢就簡單整理我的讀後重點與感想,

供大家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,可以吸收不同人的見解。

 

內容與個人觀點:

本書共分為五個章節加結論,

個人覺得在藉由幫助讀者思考自己是否夠專業的同時,

更釐清何謂專業以及其定義,

白話文就是:

「專家就是在某個領域做到專精頂尖,

專業就是解決未來未知的問題」。

 

第一章:你夠專業嗎?

 

專業價值永不退休!

未來,

真正的專業要能在荒野中找出路,帶領組織步向坦途。

麥肯錫創辦人之一_Marvin Bower

「再高的薪水,再優厚的福利,

甚至再充實的教育制度,

也無法大量培育出專業人才;

唯有紀律或許也可稱為價值觀,

才可以達到此目標」。

所以在現今社會的型態,

想讓公司轉型,不需要老成的老人來做建議,

而是需要熱情熱血的年輕人全力衝刺,

為什麼我會這麼認為呢?該領域的資深老人,

無法為客戶提供驚喜的服務,

他們只是維持不出錯而已!

而更要不斷的精進和訓練自己,

將所學與他人教導與分享,

這才是在企業中共同成長的思維。

 

第二章:先見力

 

又稱為預見力,指的並非用統計學方法,

分析現況以推定未來走勢的能力,

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一般人從未正視過的地方,

能察覺看不見的事物的洞見力。

培養此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破除陳舊思想,

凡事抱持著追根究底的態度,不斷嘗試錯誤。

不可以完全依賴過去成功的策略理論或是體驗,

四個必要因素:

1.業務範圍需要定義明確。

2.根據現況推斷未來走向,

就其中的因果關係,做精簡的假設和論述。

3.如果有很多選擇的餘地,

會選擇較少人看好的項目,

選擇之後總動員,

將人力、財力、物力,全部押注在選定的項目上。

4.除非狀況完全改觀,

否則始終堅守住基本假定,不悖離原則。

所以我認為,書中這章節裡有一段說得很好,

只因為對未知的叢林感到恐懼,而不願走入,

時間再久也學不到叢林法則與生存能力;

一直害怕失敗,無法培養出挑戰的勇氣;

光是想而不付諸行動,學不到任何東西。

只有越挫越勇,不怕失敗的人,

才能靠自己的雙手開疆闢土,

找到別人未曾發掘的答案。

給自己信心喊話的護身符:「相信下一次一定會成功」。

總結就是,

要有健康的偏執心態,才有辦法時刻保持清醒與洞察能力,

時時刻刻修正對未來看法的決策,

達到立刻察覺異常可以馬上處理的境界

 

第三章:構思力

 

將創意轉換成具體行動

專業人才必須常常逆向思考,自我否定客觀的審視自己,

重新全面性的構思新事業,才能發現經營的盲點。

奇異CEO Jack Welch曾說:無法自我否定的企業,只有滅亡。

除了具體行動,更要行動的聰明且準確,

你必須很準確的看清社會的需求,

而且不能只就特定的國家或地域做固定的思考。

而速度也是策略的一部分,

就拿我投資股票來說,有分短中長線,

短線就是各個高手與法人投信的競爭,

擁有最快速度的判斷與網路,你就會得到更高的獲利,

這也是為什麼電影(The Hummingbird Project)裡,

高風險高頻率的短線交易操作員兄弟,

要搞一條筆直通往交易所的網路專線,

就是取決於速度帶來的改變。

而要培養構思力,

需要從多元角度看事情,

並且快速分析得出總結。

且須具有自我否定的智慧與追求無人可及的深度,

然後時時刻刻的反問自己為什麼?

因為不知道就是執行的開端,

真正重要的是,

能否區分自己看的見和看不見的,

以及了解與不了解的事物。

 

第四章:議論力

 

可靠後天訓練而成。

議論的目的是求得真實,透過鍥而不捨探究問題本質,

在邏輯思考這個平台上,

討論,詰問,爭論,直到最佳結果出現。

沒有以和為貴這件事情!!!

在台灣傳統社會,能盡量不去爭辯就盡量避免,

會造成企業在成長些許阻礙,

因此,我們需要的是反覆的議論,

才有辦法讓事情有個最佳解答。

Discuss討論,是由否定的discuss咒罵組合而成。

所以討論的原始意思是,

不論反對對方意見或是提出自己的見解,

都不可以淪為謾罵。

而累積理論與常識,

或是個人經驗,就可以成為議論力的泉源。

假設無法發展成為正確的目標,

大致上有以下幾個原因:

1.從不懷疑假設。

2.不懂的檢驗的方法。

3.不肯在中途進行修正。

4.討厭協調相關人員。

5.把協議而非真實放在第一位。

而最重要的是,議論過程,

發問要有邏輯,對方的回答才會自然有邏輯。

即使他想含糊其辭或訴之以情,

表面上也得維持合乎邏輯的樣子。

而想要拓展問題的廣度,

要靠豐富的創意,

因此平時就要常常練習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,

如此不論站在什麼立場,

都可以產生柔軟活潑的創意。

我覺得思辨議論力,

早在古早希臘時期就演變至今,

其市民廣場總是聚集許多人熱烈討論各種問題,

而這些人的議論正是邏輯學/哲學/辯論法的起源。

但是在議論的過程,

專心傾聽對方的意見,

理性說明自己的論點才是進步的良性議論。

 

第五章:矛盾適應力

 

即為兩難,

真實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,

也是有灰色地帶的。

各種因素會交錯糾結成複雜衝突的現象,

無法單靠邏輯解決,

因此需要整體的思考力。

面對矛盾時,藉由(假設-求證-結論-實施對策),

養成全方位合理分析事情的習慣。

過去的成功方程式,在現今的世界已經不適用了,

此時所需要的,不是分析問題,

而是能夠統整整體的思考力!

以下有幾個互相對立的矛盾點分別為:

 

1.解決問題V.S.微妙溝通:

正確的指揮方式,

和經營者的思維與個性有關,非常微妙細膩,

不是靠解決問題的手法就可以達成的,

需要磨練溝通技巧,以便敏銳感知市場與顧客的反應。

 

2.集權V.S.分權:

企業的成功,

需要讓非合理性與合理性兩方都能順暢運作,

以及化非合理性為經濟效果的能力。

 

3.全球V.S.本土:

全球思考,本土行動的確是很重要的觀點,

只不過本土思考,本土行動偶爾也是必要的。

 

4.對手V.S.顧客:

考慮競爭對手固然重要,

但是考慮顧客才是第一要項。

 

5.自由V.S.統馭:

主導新事業的構想及實現的,

是自由的發想與行動,

然而事業要成長與永續發展,

卻必須靠統馭員工才做的到。

 

6.右腦V.S.左腦:

右腦主導直覺,左腦主導邏輯。

而靈光乍現則是屬於左右腦交互作用的第三領域。

對層峰階級的決定來說,

不確定因素和不合理的數字實在太多了,

不可能單純依靠邏輯推理下判斷,

因此直覺也是做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 

最後結論:

我們能倚賴的只有自己,

二十一世紀經濟社會的最大特徵,

就是看不見實物(全部幾乎要數位化),

而未來的程度也不是規模而是方向,

需要的是能夠在無路可走之處嗅出一絲可能性的人才。

 

最後個人結論與反思:

這本書我覺得在任何時期看都會有不同的想法,

尤其是在有帶領決策時,

會更有感覺,也會讓你去深度思考每件事情的各種面向。

美國社會學家Merton

提出的Self-fulfilling prophecy說:預言會自己成真。

人們在重新認識自我時,專業是具有正面導向的一個指標,

它可以push你往更高領域發展並且激勵自己不停努力。

但是,在目前台灣社會研發工程師這個階級來看,

前陣子我經過面試,且與主管深入了解工作項目後,

發現其實大公司在技術上縱使有前瞻單位在做布局,

可是並沒有這麼重視,

還是會以目前產品和客戶需求做規格異動,

就不需要太專業的能力去做,也就沒有革新的動能。

這會使技術停滯,造成未來可能有被世界淘汰的風險!

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警惕自己,讓自己在專業上有所成長,

不要少了上述四種能力,

更要去培養這四種能力,

才有辦法不被社會的洪流淹沒,

大家一起加油吧!!!

arrow
arrow

    Will-Rich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